国内外大连生物质颗粒秸秆致密成型技术发展历程

大连生物质颗粒
2025-05-02

大连生物质颗粒致密成型技术是指将松散的农林废弃物(如秸秆、锯屑、稻壳等)通过机械加压方式制成高密度固体燃料的加工工艺。这项技术的发展可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,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。第一阶段(1930-1950年代)以替代化石能源为目标进行初步研究和示范;第二阶段(1970-1990年代)各国开始重视生物质能源的环境效益,在欧洲、美洲和亚洲的部分国家实现了生活领域的小规模应用;第三阶段(1990年代后期至今)则以丹麦为代表开展了规模化利用研究,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生物质固化成型燃料发电厂。

在技术应用方面,欧洲国家如瑞典、丹麦和奥地利发展最为迅速。瑞典人均生物质成型燃料消耗量已达160kg/年,欧洲现有近百家成型燃料加工厂。这些国家主要利用林业废弃物如木屑作为原料,生产技术成熟且已实现商品化。相比之下,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韩国、日本等国的技术和设备,逐步发展适合国情的生物质成型技术。

大连生物质颗粒中国国情下的技术特点表现为:原料以农作物秸秆为主,设备成本较低但规模化和市场化程度不足,仍处于研究示范阶段。山东省作为农业大省,玉米、小麦和水稻秸秆资源丰富,为生物质成型技术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基础。将这些农业废弃物转化为高品位能源产品,不仅可替代煤炭使用,还能解决工业垃圾如蔗渣、中药渣的处理难题,实现环保与经济效益双赢。

01.jpg

分享